都说互联网是个年轻的行业。毕业生争先恐后的想要进入这个行业,其实身边现在也不乏十几年从业经验的老互联网人,当然了相比传统行业动不动二三十年经验的“老师傅”来说,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。
但是我们不可否认:互联网正在不再年轻。
2016年,王兴提出的“互联网的下半场”人心惶惶。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已经没有机会了,也有人提出机会在于供给侧改革,2017年将会是B端产品的元年。
而事实上,2017年的头条是被AI所占据。
也就是说:总是会有一只“黑天鹅”的存在。
这是为什么呢?
因为我们都太紧张了,紧绷着一根神经——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浪潮兴起的革命,害怕后知后觉再错过什么。
而现在的创新越来越少,一旦有不一样的东西,就有会有一群人一哄而上。区块链、ICO、AI,这些其实并不新鲜的东西,在互联网浪潮下被湮灭了光芒。
浪潮褪去,走到了聚光灯下,也是一个道理——这是韭菜的疯狂。
42章经的曲凯在《互联网将走向哪里?》对互联网的前景表示悲观。
也提到了看好的几个方向:区块链、AI、AR、传统行业升级。
但是依然可以看到:确实互联网的元素不断减少。
互联网元素是什么?很容易的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真的是网站、软件开发、APP开发、二维码。
注:现在移动互联网和“传统互联网”已经近乎没有分界线了,在这里我统称为互联网。
然而区块链,更多的是代码。
其实区块链能不能产生革命,要看是不是能够对人们的认知进行颠覆。
如果只是把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的数据库来使用,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的体验是不大的。如果是应用在数字货币,则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表现上,用户现在看到的除了代码,就是BTC、ETH、算力、挖矿等等新鲜的名词。
对于AI,展现在普通用户面前的,更多的是“人工智障”的类似物。除了在任务驱动的对话中有比较好的表现外(实际上还是基于海量人工规则),开放域对话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机器在任务驱动的场景中,如围棋,能够表现出一种特定的类“思考”能力。而面向用户的产品中,则更多的是娱乐性质的存在。所以目前面向用户的AI产品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,降低用户的预期。如echo就将产品定位在购物,用户就不会过多的指望它能够做很多很多的事情。
对于AR,其实我认为它比CUI更为贴近自然的交互形态。但是这样的交互我们现在只能在电影中看到。
我曾经有一篇文章介绍了CUI,在AR还不成熟之际,CUI是必由之路。AR成熟以后,CUI也是强有力的补充,CUI会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关于传统行业升级,我觉得除了SaaS之外,目前AI最大的施展舞台就是帮助传统行业升级——有很多低效率的地方可以被AI优化。例如对机床数据的检测,来预警故障,及时排除隐患,提高良品率。
看完上面4个被看好的方向,是不是觉得似乎和互联网关系真的不大了。
互联网还有机会吗?
我认为不要太过悲观。至少存在下面的机会:
微信小程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之前一直对微信小程序是抱着保守的态度,直到开放了游戏类目和下拉入口。
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,其实用户需求没有变化,只是实现的方式变化了。以打车为例,从电话叫车到APP叫车,路径变短了。
我们讲好的用户体验,“别让我想”、“别让我等”、“别让我烦”。也是在极力缩短满足用户需求的路径。互联网这些年来一致都在干这个。
现在微信生态直接砍掉了两个步骤:APP下载与安装。所以我认为微信小程序(或则类似的生态,小米直达)等会是新的机会。
更像是工具类型的产品,如会计自动分录软件数据、写词自动押韵软件。
市场红利最先来到的永远是人口红利,不局限于国内,就能找到很多很多的小机会。
去年就有很成功的例子:music.ly。
有些领域很容易形成垄断,如通讯、社交等。这是属于不充分竞争的市场。有些领域则不然,如游戏、软件工具产品。每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都会有长尾需求与机会。
曾在《产品经理的知识进阶之路》提到过,在掌握了基本知识、进阶知识之后,需要去学习临界知识。无论产品的形态再怎么变化,无论现在是互联网,未来是AI。
需求很少真正变过。整个社会体系总是往着效率最高的方向演进,我们要做的,就是用最高效率的方式帮助用户完成需求。
越底层的东西,越抽象。
想把自己定义为“产品经理”而不是“互联网产品经理“。因为我希望无论通过怎么样的形式,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非互联网,都能够通过做产品,来提升社会效率。
足够的抽象,你还惧怕“互联网不再有机会”吗?只是走到下一个路口,继续前行罢了。
来源:人人都是产品经理